近日,上海某商城内一家正在装修的咖啡店引起当地市民的讨论。从网友晒出的图片看,该咖啡店目前并未对外营业,但不少路人经过时看到围挡广告上的店名,顿时有些不淡定了。
在大部分网友眼中,这家“ b³ Coffee”的咖啡店只是名字有些别致,但上海市民表示,该名字若是上海方言念出,便是让人尴尬的“瘪三咖啡”。对此,某位网友认为也许可以将其念成“b立方”,可当看到第三方平台上品牌方自己标注的“必三咖啡”,想帮其辩解的人都沉默了。
许多上海网友纷纷留言,“喝必三咖啡,享昂三人生”、“建议卖180/杯”、“老板是有点子上海话水平在身上的”、“进门「b3 帮忙冲杯咖啡」”。部分人则由此联想到“西塔老太太烤肉”、“寻喜奶茶”等用上海方言一念就令人沉默的店名,编出“找地方喝必三咖啡,下午喝寻喜奶茶,晚上吃西塔老太太”的段子来调侃。
玩笑之余,一些网友直言,如此“独树一帜”的店名虽然能吸引当地市民的目光,但也会劝退一些消费者,“我不会去的,太触霉头了”、“我路过肯定不想喝”、“这名字看了也不会去买”。
他们表示,当自己发现店名与上海方言中的“瘪三”同音时,难免会感到怪异,认为店主以这个带有争议性的词语当作店名,有些不尊重当地的消费者,自己也会因店名而对其有不好的印象,直言开业后也不会光顾。
就如网友所言,这家咖啡店因其“别致”的店名而收获部分流量,让不少咖啡爱好者关注起门店何时开业,大大提升了品牌知名度。但与此同时,这份伴随着争议的热度给尚未营业的咖啡店打上了负面标签,给当地消费者不太美好的初印象。
在一些用户看来,商家使用让当地人误会的店名可能会令消费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,大大影响顾客对产品的评价。或许等到热度过去,大众记住的便只有这个颇有争议的店名,而不是品牌方的招牌产品。
对此,不少人认为,商家在进入某一市场时应该“入乡随俗”,避免使用可能让当地消费者感到不适或带有歧义的店名。不然或许会因为一个不好听的店名而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”,尚未营业就给当地民众留下负面的品牌形象,亦不利于门店日后在当地的发展。
图片出自:小红书
PS:以上内容来自网络,仅用于学习分享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