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咖啡的世界里,只是将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,我们也能玩出不同的花样来,有时候甚至会让行外人傻傻分不清它们的区别。比如出现频率都很高的两种黑咖啡,美式和Long Black就常常因为“长得太像”而被拿来做全身对比。
而作为所有咖啡馆公认的畅销饮品,奶咖随行业发展演变得来的品类则更多,就拿最爱的“三剑客”来讲,拿铁、澳白、卡布奇诺,明明都是由意式浓缩和牛奶混合而成,制作顺序也几乎一样,但在咖啡店里,这仨总会以solo的身份被写在菜单上,那么究竟是哪些方面让它们要相互区分呢?
拿铁咖啡
作为家喻户晓的意式奶咖,拿铁可以说是常规咖啡种类里知名度最高的一款,也因为简单的制作方式深受众多玩家喜爱。
尽管目前没有详细的由来记录,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,拿铁咖啡的出现比意式浓缩要早得多,至少从17世纪开始,欧洲一带就有往咖啡里混入牛奶的喝法,不过冲泡方法非常原始,要么是整锅咖啡煮开后用布袋隔渣,要么是用老式摩卡壶萃取。随着意式咖啡机诞生,蒸汽棒成了牛奶咖啡的标配,咖啡师可以轻松地打热牛奶,现代的拿铁咖啡也逐渐成型,并随着拉花的风潮走向了世界各地。
卡布奇诺
我们从名字不能看出,卡布奇诺(Cappuccino)这个叫法应该是意大利人取得。据查阅的资料,它最早源自“Kapuziner”,在德语里意为“僧侣”。相传,这种饮料起源于18世纪的维也纳咖啡馆,那时候的咖啡是连汤带渣一起喝的,为了更好入口,一位波兰人采用布袋过滤掉咖啡渣,然后装在一个玻璃杯里,再加入蜂蜜、香料和奶油。不仅让咖啡更好喝,还呈现出特别的红棕色,视觉上很像方济嘉布遣会( Order of Capuchin Friars Minor )修士身上的道服颜色,于是命名「Kapuziner」。
后来,它传入意大利,并伴随着增压式咖啡机技术的发展,意大利人开始改用浓缩咖啡,打发成绵密泡沫的牛奶替代了奶油,然后用勺子将咖啡表面的奶泡塑形成尖帽形状。渐渐地,它也有了自己的意大利名字,那就是我们熟悉的“Cappuccino”。
澳白咖啡
对比前面两位“老前辈”,诞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澳白就显得年轻多了。上世纪,意大利人将意式机带到澳洲、新西兰等地区,由于卡布奇诺和拿铁都不是当地人的“菜”,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改良这些牛奶咖啡。
为了更好地感受到咖啡风味,他们将奶泡打发得更薄并融入到咖啡中,液面变得越来越平,直到变成微薄的一层,与杯口完全齐平,然后就有了今天的Flat White。Flat 是“平”的意思,White意为白色的牛奶咖啡。从八十年代开始,澳洲许多地方的固定菜单上都能看到Flat White的身影,不久便流传到欧美国家的咖啡馆,并火遍世界各地。
作为两款古早奶咖,拿铁和卡布奇诺一般都以常规的espresso为基底,因为它们并不会过多地强调浓缩咖啡的萃取,反而是体现在牛奶的用量和用法上。
而澳白最大的特点是能够直接尝到上层油脂带着的馥郁香气,并且喝到热牛奶与咖啡的完美融合,所以浓缩的萃取丝毫不得马虎。对于澳白的基底,会采用只取前中段的双份精粹浓缩咖啡(Double Ristretto),以20g咖啡粉萃取30克咖啡液,萃取时间为22-25秒,这样制作出来的奶咖在香气和口感上都更加饱满。
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说过,“拿铁”一词来自意大利语“Latte”的音译,意思就是牛奶,顾名思义,在“Caffe Latte”里,牛奶才是主角。相比其他奶咖,拿铁的牛奶量占比最多,所以甜感最明显,比如前街以双份浓缩(约40g)为基底,出品热拿铁会加入240ml的鲜奶。同时,由于拿铁的味道兼容度更高,我们制作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不同风味的辅料进行调和,让咖啡变得更有层次。
相比之下,澳白是通过加入牛奶来凸显咖啡的风味,咖啡是主角,牛奶只是辅助,因此占比量一定不能太大。用200ml容量的咖啡杯进行制作时,扣除掉27~30g双份精粹浓缩的份量,剩余空间会以160ml的温热鲜奶补满。
而另一名“老将”卡布奇诺的制作,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,那就是咖啡、牛奶、奶泡比例分别为1:1:1,但因为这样做出来的奶泡厚度差不多是2.5cm,前两口喝到的几乎都是泡沫,而且底下咖啡味不仅浓还特别苦,所以咖啡师们会适当做出调整。
考虑到卡布奇诺要带有“汉堡”这一标志性特点,所以我们在打发时首个动作就是大量进气,一是让咖啡获得丰厚的泡沫层,二是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打绵密。为了呈现奶泡高于杯口边缘的圆润造型,卡布奇诺至少会打发出1.5cm的厚度,不过由于这种状态下的奶泡流动性较差,所以不会做太复杂的图案,而是简单推个大白心或者圆圈便完成了。
多亏了大比例的牛奶用量,拿铁通常会用宽口的陶瓷咖啡杯进行出品,所以当我们将泡沫厚度控制在0.5~1cm的顺滑状态时,不但有利于跟咖啡均匀融合,还因为空间更大,可以更好地绘制出各种精美图案来。(PS:有“小拿铁”之称的短笛咖啡,奶泡厚度也是把控在0.5~1cm的范围内。)
至于澳白,因为要让品尝者在咖啡最完美的状态下喝完,所以它既不能太烫,也不能太厚,还得要绵密,如果说卡奇诺布和拿铁要的是空气感强所带来的「绵」,那么澳白咖啡则要追求如丝般的「滑」。
希望客人喝到的澳白是奶油般顺滑的同时又不至于太“水”,我们会保留0.3cm的奶泡层与浓缩进行融合、拉花,并将温度控制在50~55摄氏度,这样更好入口。
PS:以上内容来自网络,仅用于学习分享,如涉侵权,请联系删除,谢谢!